探访贵州传统村落??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高峰论坛之考察印象

2014-10-14

 

甘亦乐/建筑二院建筑三所:肇兴,侗寨风貌保护与提升

侗寨大多依山就水而建,整体布局大致分为平坝型、山麓型、山脊型和山谷型。贵州之行的第一站是肇兴侗寨,寨子建于山中盆地,一条溪流穿寨而过。村民在寨里生活起居,寨外的梯田里农耕作乐。

侗寨由风雨桥、鼓楼、凉亭、寨门、吊脚楼、井亭、晾天架、萨殿组成。如虹飞架的风雨桥横卧溪河,是侗乡的重要交通设施,也是侗民祈福护寨的精神寄托。每隔两三条街,都会发现形制特别,如同层层垒起的侗族头饰的塔楼,这些位于侗寨中央或寨边拔地而起、巍峨壮观的建筑,就是侗寨建筑的独特标志鼓楼,大多侗寨的鼓楼与戏台、芦笙坪三者一体,是村民集会、娱乐、议事的重要场所。我们傍晚抵达肇兴,偶遇白喜事设宴,村民席地而坐,有条不紊的分菜、装盘、送餐,大家头上绑着白布,安静的用餐,浓浓的生活气息冲淡了仪式感。傍晚,华灯初上,把鼓楼层层结构衬托的分外清晰,立体感与雕塑感分外强烈,消融在漫漫夜色山暮中。

正当赞叹肇兴侗寨保持原始建筑与生活风貌如此完好之时,突然发现一栋新木式结构建筑,大片的玻璃幕墙对现代材料在原始村落中有了新的诠释,走进发现是一个艺术小馆,用当地的布艺重新设计出高端的物件,赋予了当地元素新的生命力,这也许正是对我们建筑设计的启发,不仅仅是保护原始的建筑风貌,更重要的是延续甚至升华本土设计,而非简单的复制。

 

 

贾韬/创作中心创作一所:堂安,一个不设围墙的博物馆

堂安侗寨位于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乡,距肇兴乡人民政府驻地8公里,距黎平县城75公里。侗寨里居住着侗族村民160余户,800多人,住户散居在“班柏”、“几定”两支山脉和“贵近”冲。堂安三面环山,一面是空旷的梯田,视野广阔。峰峦叠嶂,阡陌纵横,梯田层叠。山腰间的民居依山就势,悬空吊脚。井然有序。

鼓楼

“侗寨有三宝,鼓楼、大歌、风雨桥”,堂安也不例外。高高的鼓楼矗立在寨子中央,格外醒目。在侗族村寨里,鼓楼不仅仅是一座建筑,也是人们喜爱的集会和议事的场所。更多的时候,它是一个浓缩的精神家园,有了鼓楼才有侗寨,才有鼓楼下“摆古”的老人,才有了流传千百年的侗族传说。堂安的鼓楼是该寨的吉祥物,可以扣住侗家人的灵魂。鼓楼与戏楼、歌坪形成三位一体,显示出侗族村寨的特征。

瓢井

鼓楼上坎有一处清泉,冬暖夏凉,四季长流。瓢井是用来盛泉水的石斗,由青石打造,由于其左右各有一凹槽,形似木瓢而得名。据说正是因为有这股泉水,才有了堂安,要知道生活在堂安这样海拔935米的高坡上,没有水将意味着什么。而且,瓢井的水特别清爽甘甜,不仅寨子里的人喜欢喝,就是7公里之外的肇兴人也常常来这里挑水喝。

梯田

从肇兴到堂安的路上,漫山遍野,除了森林,到处是风景入胜的梯田。春季,盛满泉水的梯田像一面面镜子,在日光的照射下,白茫茫一片;夏季,满山坡翠绿的秧苗绿油油一片;秋季,满眼都是金黄色的稻谷;冬季,则别有一种山寒水瘦的意境。总之,无论是哪个季节,这“万顷梯田”都会令人流连忘返。堂安梯田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别处的梯田大都是泥土做的,而这里却是用石头堆砌而成的。大概是因为这里山形较陡,加上山中石头较多,难以平整土地,所以只好垒石填土为田。

除了鼓楼、瓢井、梯田之外,堂安寨中那些标志着农耕文明且富有特色的生活设施:禾晾、谷仓、水碾、石碓、榨油房、鱼塘、井亭、萨堂等无不散发出生活的灵性与滋味。

 

 

/创作中心创作二所:商业开发下的西江千户苗寨

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连片组成的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这里的吊脚楼营造历史已有数千年。西江特有的自然环境和吊脚楼、风雨桥,以及西江苗寨古老的民俗生活传统是其特色所在。自上世纪80年代逐步开发成旅游景点后,苗寨的建筑格局和人文生态都经历着一些新的变化。

为适应大量外来游客需求,新建道路突破了传统街巷空间尺度,机动车和观光车的驶入使这里多了些城市的喧嚣。主要道路旁多为新建的传统风格建筑,提供纪念品、餐饮、酒吧、KTV等服务,有的酒吧在白天也很吵闹,河对岸雷公山脚下几乎全是客栈。新建建筑许多内部是以砖和水泥建造,外面贴上木质材料的假吊脚楼,有的层数高达五层,远处山上仍有不少正在建设的新吊脚楼。

开发之后的西江千户苗寨,最大的改变是夜景,据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到过那里的摄影师说,那时候的古村非常安静,夜色笼罩之下的吊脚楼,在朦胧的山影怀抱里充满神秘。但现在,村寨里布满灯光,在高处的观景台远眺,眼前仿佛就是不夜城。

这个由吊脚木楼构筑的城市,离山里人家的原始状态越来越远。这种做法在给苗寨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侵犯了他们固有的人文生态,或许还会让到这里的人们失望。许多人本是要逃离城市喧嚣,亲近原味山野,却发现在这里,依然像身处都市。

 

 

熊融/规划院规划一所:原生态的云山屯

考察的第三天下午,我们一路坐车从贵州黔东南的千户苗寨来到了安顺市的云山屯屯堡村寨,在一位当地“小娘(niang)娘(niang)”——“未婚女青年”的带领下,我们开始了屯堡之旅。

第一站是云峰屯堡博物馆。经了解,屯堡源于600年前明朝皇帝朱元璋调北征南和随后的调北填南。明朝军队征服南方过后,为了统治南方,命令大军就地屯田驻扎下来,还从南京、江西、安徽等地把一些工匠、平民等迁至贵州。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人在亦兵亦民的过程中繁衍生息,恪守着世代传承的文化生活习俗,形成了“屯堡文化”这一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因此当地人也被称为“老汉族”。

在博物馆,我们还有幸观看了一场“三英战吕布”,它是当地的一种特色文艺表演——地戏。这是由军傩演变而来的一种古老戏种,也称为“跳神”和“傩戏”,表演的内容都是历史中的故事。

参观完博物馆,我们坐车继续出发来到屯堡村寨。与其他村寨不同的是,屯堡村寨的建筑具有军事防御作用,屯堡中的雕楼、暗道、枪眼、观察孔随处可见。屯堡人就地取材以石头为主要材料,营造的建筑既高雅美观又具独特防御性,构成安顺屯堡所特有的地方民居风格。

云山屯是明代军屯、商屯遗存的实物见证和屯堡文化的典型代表,我们这次所参观的村寨是旅游开发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少数还保留着传统生活习俗的传统世家。它所呈现给我们的更多的是一种原生态的生活气息,这跟浓厚的商业气息景点是截然不同的。旅游的高强度开发不可避免的会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形成冲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只有用文化去充实旅游,并把旅游的开发融入到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中,才能使其焕发更强大的生命力。

【返回列表】
 
版权所有:启迪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苏ICP备12059174号-1 友情链接:毕路德 嘉力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