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司中标苏州市人民路综合整治提升工程

2013-10-15
 

 

近日,我司中标苏州市人民路综合整治提升工程。该工程北起平门桥,南至南环路,全长5.45公里,涵盖15个重点地块约42公顷,是一项全民受益的民生工程。

人民路是苏州历史上最悠久的一条路,自唐朝至今见证了苏州的历史文化变迁。它穿越苏州古城,串联起火车站、北寺塔、观前商圈、沧浪亭、文庙、南门商圈,同时又是一条独具特色的景观林荫大道,是展示苏州旅游形象的重要窗口。随着苏州城市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路两侧公共空间环境与其苏州城市名片的定位差距日趋显现。故此,市委市政府提出结合轨道建设和沿线重点地块开发,对人民路沿线进行整治,全面提升人民路整体形象。
 
人民路作为一条伴随苏州逐步生长的城市脊梁,建筑师借助有机生长的理念,提出了“生长脊、生长单元”的规划理念,对15个地块进行重点打造,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充分体现各路段的特色风貌。在整治提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挖掘文化内涵,并将文化元素运用到市政等设施中,展现文化元素,唤起古城历史记忆。
 
通过综合整治,人民路将被打造成一条开放多元、今古共生、融景于道的城市主干道,市民和游客可以从中获得更好的生活、旅游体验。该项目将成为我司城市规划与古城改造设计项目中的一大跨越,为今后承接此类项目积攒了丰富的经验和启示,我司将在古城改造方面继续钻研,不断提升改造设计水平,推出更多更优质的改造项目。
 
项目创作团队合影
 
项目概况:
人民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当时被称为大街,之后又名卧龙街、护龙街、中正路,直至解放后被命名为“人民路”,这是一条见证了苏州历史变迁的道路,是伴随苏州城市建设的发展之路。
人民路沿线分布着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途径狮子林、沧浪亭等世界文化遗产,报恩寺、玄妙观、苏州文庙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怡园、过云楼等省市级文保单位。此外,人民路还连接了桃花坞、拙政园、平江路、怡园过云楼等4大历史文化片区,可谓历史底蕴深厚。
随着苏州轨道交通4号线的建设,人民路综合整治提升刻不容缓,轨道建设、古城更新、风貌强化、体验改善成为本项目发展契机的核心。本次综合整治工程北起平门桥,南至南环路,全长5.45公里,道路两旁50m范围内全部列入设计范围;重点地块城市设计15个,总用地达42.9公顷(合644亩)。由于人民路是苏州轨道交通4号线的途经路段,本次工程还牵涉到北寺塔站、观前街站、乐桥站、十全街站、竹辉路站、南门站6个轨交站点。
 
规划定位:
人民路承载的功能是多元的,根据其历史沿革与现状条件,我们将人民路定位为“交通轴线”、“文化长廊”、“景观大道”:
交通轴线——结合轨道4号线的建设契机,全面梳理,打造地面、地下、车行、人行、快速、慢性的立体交通系统;
文化长廊——整合沿线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省市重点文保单位及重要历史文化街区,结合节点重塑,形成文化氛围浓厚的文化大街;
景观大道——研究沿线重要特色片区、整合沿线公共开放空间,提高参与性和观赏性,并使这些资源相互链接。
 
发展策略:
在确定发展定位的基础上,结合路段实际情况,我们提炼出了四段控制、七大节点的发展策略。
四段控制分别是:古韵(平门桥——因果巷)、商韵(因果巷——乐桥)、文韵(乐桥——竹辉路)、尚韵(竹辉路——南环路)。
七大节点分别是:北大门节点、北寺塔节点、察院场观前街节点、乐桥过云楼节点、文庙沧浪亭节点、南门商圈节点、南大门节点。
 
 
四段控制
人民路形象重塑工程一共涵盖了由北向南114栋建筑改造,主要分为修缮、系统性改造、结合轨道交通工程重建三类,对沿街建筑界面予以整治提升以达到凸显人民路苏州城市中轴标志形象的目的,传承人民路特色景观,使沿线建筑风貌与古城整体环境更加协调。
 
根据人民路不同区域特色,整治工程划分为四个路段:路段一从平门桥至因果巷,着重体现古城韵味——“古韵”;路段二从因果巷到乐桥,着重体现商业经济特色——“商韵”;路段三由乐桥到竹辉路,着重体现文化韵味——“文韵”;路段四由竹辉路到南门高架,着重体现现代时尚商业特色—
—“尚韵”。局部路段增设特色连廊、骑楼,着眼于整改底层空间,优化步行环境。
1)路段一: 从平门桥到因果巷段
•建筑均为传统苏式风格,以古朴的北门户为开端,体现淡雅、精致的苏州古城风韵
•建筑外立面底层以深色石材为主,墙面以白色涂料和浅色石材为主,北寺塔围墙段为黄色
•建筑物夜景灯光设置在建筑首层,二层及以上部位不建议做亮化设计
•铺地采用灰黑色或浅灰色花岗岩、透水砖、步道石作为人行道铺地,北寺塔路段铺设弹石路面
•建筑一层以上墙体不允许出现商业广告,统一首层广告牌位置与样式
 
2)路段二: 从因果巷到乐桥段
•建筑为传统与现代风格相结合,涵盖察院场、观前、乐桥几个重要历史文化节点
•建筑外立面底层以深色为主,墙面以白色涂料和浅色为主,大型现代商业建筑可设置大玻璃幕墙以及暖色调材质
•商业建筑夜景灯光设置在建筑各层,打造夜间商业氛围
•铺地过渡到暖色系的花岗岩和步道石,整体路段采用灰色花岗岩镶嵌地雕铺装
•商业建筑可在高处加设商业广告,统一首层广告牌位置与样式
 
3)路段三: 从乐桥到竹辉路段
•建筑为传统与现代风格相结合,体现浓浓文化韵味
•建筑外立面底层以深色为主,墙面以白色涂料和浅色为主
•夜景灯光以市政灯光为主,建筑二层及以上部分不建议做商业亮化灯光
•铺地采用灰黑色、浅灰色花岗岩、透水砖、步道石作为人行道铺地,局部使用弹石
•严格控制商业广告牌数量,安装位置统一在建筑一层,做法采用深色背景衬底;除公益广告外,建筑上部严禁出现商业广告
 
4)路段四: 从竹辉路到南门路段
•建筑以现代风格为主
•建筑外立面底层以深色为主,墙面以灰白色、暖色材料为主
•增加滨水休闲空间和亲水设施
•铺地采用灰色或红色花岗岩镶嵌铺装,节点及广场处可采用地面镶嵌地灯,增加区域氛围
•建筑在首层、二层及以上部位做亮化设计
•广告统一安装在建筑一层,做法采用深色背景衬底,建筑墙面允许出现商业广告
具体建筑改造以位于乐桥口的居民楼为例,这座居民住宅楼现有首要问题是居民在外立面随意搭建的晾衣架,这对沿街面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改造方案建议在外加设花格栅,拉平建筑立面,为沿街面增添绿色和自然的韵味,居民的晾衣架仍然可以设置在外幕墙内侧。
 
 
七大节点:
1)北大门节点
100多年前,苏州火车站开通,于是有了第一座沟通苏州市中心的大桥——平门桥。随之,位于平齐路北侧的这座古桥也成为进入苏州古城的开端,然而如今由于周边建筑较低、较为陈旧,北大门户的地位并不明显。因此,建议在人民路两侧各加设牌坊,以突显北门户的重要地位,向进入古城的来访者以示欢迎之意。
 
2)北寺塔节点
苏州报恩寺内的北寺塔重建于北宋绍兴年间,塔高76m,登楼凭眺可以饱览整个古城风貌,报恩寺前广场现在主要为停车之用,建议改造为市民休闲集散广场。北寺塔
西侧接桃花坞大街,唐、宋时期,苏州城西北隅阊、齐门之间遍栽桃树,称为桃花坞,是当时春游赏花的胜地。桃花坞以年画最富盛名,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年画发展鼎盛时期。北寺塔南侧的江苏银行始建于解放初期,其建造具有重要纪念意义。建筑改造时结合轨道建设,对现有广场进行整改,局部建筑拆除,江苏银行及其对面的子楼建议以传统苏式风格为基调进行外立面整改,底层深色贴面,空调外机统一安置到建筑背面,门窗替换为古典风格,以达到恢复传统风貌的目的。
 
3)察院场观前街节点
随着社会变迁,观前街区域仍保留着传统商业中心的地位,而与之相接的察院场区域曾是督察衙门设址之地,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发展至今,察院场观前街节点的经济商业地位未发生改变,但是却面临一系列问题:首先,建筑立面风貌过于陈旧,不能突显其重要的商业地位;其次,过多的人流、车流给地面交通带来巨大的压力,路面交通堵塞的情况屡见不鲜。立面整治以体现商业氛围为主要目的,主要手法有立面粉刷、幕墙修复、空调机位架设外遮挡,底层店招统一高度以及样式。地下轨道交通的开发将会在城市交通减压中发挥关键的作用,因此,观前节点上,建议轨道交通出入口结合商圈建设,设置地下商业广场,将人流引导至地下空间,舒缓地面荷载。
 
4)乐桥过云楼节点
乐桥过云楼节点位于古城主要交通干道——人民路与干将路交汇处,南来北往,川流不息,交通地位显著。同时,轨道交通1号线与4号线在此交叉换乘,作为轨交的重要换乘节点,成为联系东西南北的轨交枢纽。节点区域内还有苏州文保单位过云楼、历史名园怡园等,如何处理好古城风貌与现代交通间的关系是需要我们重点考虑的问题。
区域内原轨道1号线乐桥站出入口造型现代,同时又紧靠过云楼,与区域气质大相径庭;轨道风亭设施高度较高,沿路视觉效果较为突兀。对此,我们希望保护过云楼怡园等历史文化遗迹,将轨道交通的出入口设计在建筑中,同时建筑造型又与过云楼、怡园等传统苏式造型相一致,形成整个片区统一的城市肌理与形态。
干将路南侧现有一大块空地,为轨道出入口施工工地,我们希望对其整合开发,通过连廊等措施将散落的建筑串联成一组有围合、有开放空间的苏式园林空间景观,让市民一出站便能体会到古典园林的精妙风味。另一方面,希望能在古城纵横的两条主干道
十字交汇处形成一个开放的公共休闲市民公园,与路口斜对面的文物商店形成一高一低的空间呼应,也为古城带来一块自然生态的公共绿地,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5)文庙沧浪亭节点
苏州文庙有江南学府之冠的赞誉,是岁月变迁中保留下的重要历史遗存。文庙作为文化建筑,其设计时讲究空间的层次序列感。为了强调这条历史文化轴线特征,我们在设计时用绿化将文庙的空间轴线向南延伸,并在沧浪亭西侧拆除现有建筑,增加绿地空间。为了展现给大家一个原汁原味的文庙府学文化圈,我们对文庙前广场进行了整治,恢复中间步行、两边绿地的布局,栽种银杏等高大树种,恢复其落英缤纷的原貌。同时,在沧浪亭与可园前的交通干道上增加石板路的铺设,还原苏州古城的青石板小路的特色。经过改造之后,开放的沧浪亭与可园,结合另一侧的文庙前广场,形成了完整的文庙府学文化节点,历史的文化资源在此刻得到了重生。
 
6)南门商圈节点
南门商圈,位于苏州古城的门户地位,历来水陆交通便捷、人文景观、旅游景点丰富、人口流量大、商业贸易繁荣。早在春秋时期,以吴国的“吴市”闻名遐迩,远播各诸候国。然而,南门商区由于其交通环境拥堵,商业种类参差不齐,其商业节点需要进行重塑,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南门地区受到古城保护控制和现状条件的约束,其人民路作为主要的交通枢纽,承担了太大的交通流量。因此,为了缓解人民路以及南门商圈的交通压力,政府部门进行了轨道的修建。同时,在现有路网上增加开设两条辅路,进行车辆的分流。现有的南门商圈虽有一定规模的商业,但始终够不成商圈的形象。因此我们在设计时将泰华西楼北侧的地块(即原市实小地块)设计为新一代商业中心,形成南门商圈的核心。同时,该商圈结合地下轨道站点,形成具有苏州古城特色的地下步行街,积聚商圈的人气。
 
7)南大门节点
南大门节点位于人民路南端,临近人民路与南环高架交汇处,由原恒亿实业有限公
司地块、吴县汽车公司地块、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地块构成,总用地近10.6公顷,分布于人民路东西两侧。该地段一方面承上启下过渡古城与吴中区,另一方面,也是人民路南端的一个重要节点,与北大门相呼应。我们设计了一个古城南大门,与北大门所不同的是,我们希望通过对现有地块的综合开发,形成由南向北建筑高度逐次递减的城市形态,与古城低矮的天际线逐渐融合;而南部较高的建筑形态,则能同南环高架南侧的吴中商圈遥相呼应,形成新的城市商业节点,带动周边发展。在建筑形态方面,希望强调人民路南端门户形象,在地块靠近人民路侧退让出较大的公共城市广场,同时通过建筑围合布局,形成城市客厅的概念。
 
 
 
 
 
【返回列表】
 
版权所有:启迪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苏ICP备12059174号-1 友情链接:毕路德 嘉力达